晨读|王寒:墨鱼嘴

新民网   来源: 显示图片

前些日子,得杨艺作陪,去了一趟石塘的小箬村。这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小渔村,藏在山海之间,房子依山而建,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山下便是渔港,泊着几艘渔船,随浪轻轻摇晃。比起周遭的其他岛屿,它面积最小,故而唤作小箬。

前几年,为了发展旅游,村里面海的房屋都刷上了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高饱和度的色彩,带着股海边独有的热辣劲儿,远远望去,倒像是孩童随意垒起的彩色积木。我好奇不过,问杨艺是哪位艺术家的妙笔?他开玩笑道:“怕是卖油漆的人随性而为,把卖剩的油漆一股脑儿泼到墙上!”听得我忍俊不禁。

小箬村不大,慢悠悠走上一圈,一二十分钟也就够了。村口飘着各种吃食的香气,山粉圆软糯、泡虾酥脆、炒豆面喷香、梅花糕香甜,都是渔村的老味道。阳光猛烈处,还晒着各种鱼鲞,带鱼鲞、黄鱼鲞、马鲛鱼鲞,阳光一照,在地上投下各种鱼鲞的形状。

在观景平台歇脚时,我瞧见边上有家小店,卖文创和冰淇淋。来的时候正逢修路,车子停在远处。杨艺带着我七绕八拐,穿过一个长长的隧道,才走到村口,走得是口干舌燥,于是买了两支冰淇淋解渴,又瞧见玻璃柜里摆着鱿鱼干、虾干、墨鱼嘴之类的海味零食,忍不住又下单。这墨鱼嘴,弹珠大小,小小的、黑黢黢的角质喙,包裹在一团柔软的肉身里,卤煮后,变得紧实入味,弹牙筋道,嚼了几颗,咸鲜的滋味立马在嘴里散开。

海味零食墨鱼嘴

墨鱼是我家饭桌上的常客。在家处理墨鱼,总要抠出盾牌似的墨鱼骨,挖出弹珠般的角质喙,扔到一边。渔家却把它废物利用,变身为海味零食。这一包墨鱼嘴,生前怕是够凑成个“墨鱼兵团”。

墨鱼这厮,平素总背着个乌黑的墨袋,倒像是个迂腐的老夫子,古人打趣它是海神办白事的跟班,或是河伯的小喽啰。台湾人管大墨鱼叫“花枝”,我瞧来瞧去,也没看出它哪儿花枝招展了。台湾还有花枝丸,就是墨鱼做的鱼丸。

清明前后,墨鱼旺发。老辈人常说:“清明又加三月节,墨鱼多得无处叠。”到了谷雨,更是乌泱泱一片,所以又有“清明论个,谷雨论担”的说法。过去,墨鱼多,鱼汛能一直持续到六月上旬的芒种。墨鱼爱把卵产在礁岩、海藻、随波逐流的木条上,一团团、一串串,像葡萄串。渔民站在岸边礁石上,伸手就能捕捉到墨鱼。

墨鱼肥美,体形宽厚,红烧、白灼、咸腌、晒鲞,怎么做都好吃。海边人家的原汁墨鱼、红烧墨鱼、墨鱼鲞炖排骨,哪一样不是“硬菜”?夏天的墨鱼双蒸蛋,咸鲜开胃,是塞饭榔头。这墨鱼双,是雌性乌贼的缠卵腺,椭圆形,裹着层半透明的薄膜,用盐腌渍。蒸时洗净,下饭极好。墨鱼粉身碎骨后,还能做成鱼丸、鱼羹、鱼饼。对墨鱼,老家人物尽其用,就连黑乎乎的墨汁也不放过,做成墨汁面条、墨汁流沙包、墨汁炒饭。而小小的墨鱼嘴,拿来爆炒、卤煮、烧烤,做成小菜或零食。

夏天的傍晚,沪杭弄堂里,爷叔拿毛豆、花生、螺蛳下酒,海边渔村,渔家汉子则来上几盘葱油海瓜子、鲜蛏、红绿头虾,再来一把墨鱼嘴,有了这些鲜美的喝酒搭子,酒能多喝好几杯。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王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