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只会查新华字典到获得学士学位,需要完成多少知识的积累?从小学一年级就辍学到大学本科毕业,需要付出多少艰辛和汗水?从街头流浪儿童到被评为“上海市百姓学习之星”,需要历经怎样的拼搏和奋斗?
几天前,在上海师范大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上海市百姓学习之星”称号获得者、财务管理(专升本)毕业生卢鹏,坐在轮椅上分享了他身残志坚的故事。
卢鹏出生于外地一个贫困农家,先天残疾让他的童年与同龄人截然不同,小学仅读一年便因瘫痪而辍学。7岁至17岁间,双腿六次骨折的剧痛,如同命运的枷锁,逐渐将他困在轮椅上。在贫穷闭塞的山村里,读书学习是件奢侈的事。因先天残疾丧失劳动能力,他从小就被视为“废人”,家人不许他出门,生怕他畸形萎缩的双腿丢人现眼。
2003年,21岁的他被家人带到上海。刚来时,严重的心理落差让他和家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有一段时间,他甚至流落街头以翻垃圾桶和摆地摊为生。
命运的转机就在上海图书馆的书架间。有一次在街头流浪时,他摇着轮椅进了上图。他一下子觉得,那是个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共空间。此后的大部分时间,他都沉浸在图书馆里,靠着一本新华字典读完很多小说和励志书籍,慢慢地治愈了他受伤的心灵,重建了他的“三观”。卢鹏利用摆地摊挣到的零花钱开始半工半读,学电脑技术、学中小学文化课。常常,哪怕收入只够买两个馒头,他也要省出钱来买一本二手教材。几年后,他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自学考试专科阶段的学习。
卢鹏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怀着对知识的渴求,2020年,卢鹏通过成人高考进入上海师范大学就读财务管理(专升本)专业。对于重度肢残的卢鹏而言,每一次考试都是一场与身体的鏖战。他清晰地记得有一场设在六楼的考试:“我拖着固定石膏的腿,一级一级爬上去。石膏摩擦地面的刺耳声响,汗水浸透衣衫的黏腻感,成为我攀登路上最深刻的记忆。”
上海师大给予的支持,成为他求学阶段最坚实的扶手和温暖的慰藉。在做毕业论文选题时,指导老师结合卢鹏的工作经验,从框架搭建到数据收集,一步一步地指导,帮他完善论文的观点和论证过程。答辩当天,学院为他提前做好各种细致安排,当他流利地陈述完最后一个论点时,教室里响起了由衷敬佩的掌声。
那几本伴随他的《统计学》《经济学原理》教材,每一页都有密集的笔记,记录着卢鹏与数学公式搏斗的日日夜夜。他说,数学类课程就是轮椅前那道高高的坎,文科尚可通过记忆攻坚,但统计学里的西格玛符号、标准差公式,成为他反复碰壁的难题。由于没有接受过正规和完整的基础教育,他几次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都以几分之差没能通过,但英语这个拦路虎反而更激起了他的学习斗志。平时只要有机会,他就主动与外教或外国友人对话,一年下来,他的英语口语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为了学以致用,卢鹏决心考取会计行业的相关证书,在四次失利后终于拿下会计初级证书,又在短短几年间相继获得中级经济师与统计师的职称。如今,好几本职称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整齐地放在他的书柜里,每一本都镌刻着他“再试一次”的倔强,见证着他执着奋斗的人生旅程。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