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体检“未见异常”却患癌晚期!女律师投诉爱康国宾!体检机构还能信吗?

新民网   来源: 显示图片

体检,本该是身体健康的“预警器”,

可今天的热搜——

北京律师张晓玲的经历,

却让不少人心里有了疑问:

连续10年在同一家体检机构检查,

都没有被告知有患癌风险,

结果去年直接被确诊癌症晚期

这到底是体检机构的问题,

还是癌症太狡猾?

事件经过

十年体检正常

确诊已是晚期

近日,北京执业律师张晓玲

向媒体投诉称——

2013年至2023年间,

她连续10年在爱康国宾北京分院体检,

期间双肾检查长期显示

“未见明显异常”,

2023年报告提示右肾“钙化灶”

但未被提示患癌风险,

“癌胚抗原定量”等肿瘤筛查指标

也始终处于正常范围。

“爱康国宾要是能早点预警,

我的病怎么可能拖了那么久才被发现?”

当事人供图

2024年,

张晓玲更换体检机构后,

被发现右肾存在

3.5cm×2.8cm的分叶状低回声,

随后,经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确诊为右肾透明细胞癌

并接受手术。

当事人供图

2025年2月,

她被进一步确诊为肾癌骨转移晚期。

她咨询过多位专家都表示,

她所患的肾癌和骨转移

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

如果能早发现早治疗,

病情肯定不会如此严重。

当事人供图

据此,张晓玲认为

爱康国宾存在“误检、漏检”,

已于7月4日发送律师函,

要求提供检测标本、

技术合法性证明及

检验人员资质等材料。

但截至7月16日都没有联系上。

记者跟进此事,

得到爱康国宾的反馈是:

法务部门已收到律师函,

正在讨论处理张晓玲的投诉,

但暂无法回应是否存在检测问题。

此次事件中,

张晓玲的维权与爱康国宾的责任认定,

仍有待进一步调查核实。

网友吐槽

体检机构频现“乌龙”

公立私立差距明显

此事件也引发大量网友

对体检机构的讨论,

类似经历并非个例:

有网友表示

家人在爱康国宾与医院的

检查结果“判若两人”,

“同一部位检查几乎看不出

是同一个人的报告”。

曾在爱康国宾体检的网友称,

胸部检查未发现已知的乳腺增生,

数月后医院B超却查出乳腺结节;

还有人提到父亲体检时

B超“无异常”,

数月后即发现较大肿瘤,

“医院说体检时不可能漏诊”。

除了爱康国宾外,

另一些私立体检中心

也被指存在问题

↓↓↓

美年大健康也被指存在问题,

有网友被误诊出

颈动脉肿块

也有人2018年体检“正常”,

2019年即确诊肾肿瘤并骨转移。

不少人对比公立与私立机构差异:

“公立三甲年年查出新问题,

之前在体检机构永远没病”;

“公司定点体检机构

查不出胃痛病因,

医院检查却是癌症”。

争议焦点

体检≠癌症筛查

隐匿性肿瘤难发现

值得注意的是,

争议中也存在不同观点。

有网友指出

“常规体检根本做不了癌症筛查”,

部分癌症本身具有隐匿性,

早期症状不明显,

且发展速度存在个体差异。

例如有网友提到,

朋友在医院体检显示“健康”,

两三个月后即确诊肺癌中晚期;

也有人亲属8月体检正常,

次年2月查出3cm大的肺癌肿瘤。

医学专家曾多次提醒,

常规体检不等于癌症筛查,

一些癌症只有通过专项筛查才能发现。

针对不同癌症需选择专项检查,

如低剂量CT筛查肺癌、

胃肠镜筛查消化道癌等,

且体检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在今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上海市抗癌协会、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布《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2025版)》。

该指南盘点总结了

20多种恶性肿瘤的高危人群,

以及正确筛查的“金标准”。

关注健康的你一定要收藏起来

↓↓↓

1、结直肠癌:有结直肠癌家族史者;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结直肠癌术后或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肠镜是肠癌筛查的“金标准”。45岁开始,每年1次粪便免疫化学检测,或每1~3年1次粪便多靶点FIT-DNA检测,或每1~3年1次血液循环肿瘤DNA检测,阳性者立即行肠镜检查;或每5~10年1次肠镜,直到75岁。76~85岁体健者、预期寿命在10年以上者,可继续维持筛查;85岁以上,不推荐继续筛查。

2、乳腺癌:有乳腺癌家族史者;携带BRCA1/BRCA2基因突变的女性;30岁前接受过胸部放疗者。乳腺X线(钼靶)是乳腺癌筛查的“金标准”。40岁起开始筛查,每1~2年进行1次乳腺X线(钼靶)检查;致密型乳腺推荐与B超联合检查;70岁以上,体健者、预期寿命10年以上者均建议维持筛查,每1~2年1次乳腺X线检查。

3、肺癌:40岁以上,吸烟≥20年包括戒烟不足15年者;被动吸烟者(二手烟);有职业暴露史(如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有慢性肺部疾病史或肺癌家族史者。低剂量螺旋CT筛查是肺癌筛查的“金标准”。建议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建议尽可能使用64排或以上的多排螺旋CT进行肺癌筛查。

4、肝癌: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有肝癌家族史或肝硬化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B超检查是肝癌筛查的“金标准”。建议男性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的肝癌高危人群应进行筛查,每6个月筛查1次。

5、胰腺癌:40岁以上,有胰腺癌家族史或糖尿病史者;长期吸烟、饮酒、高脂肪饮食者;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者。肿瘤标志物CA19-9、CA125、CEA等结合腹部B超、CT、MRI检查、超声内镜、PET/CT检查是胰腺癌筛查“金标准”。建议以CA19-9、CA125、CEA等肿瘤标志物的血检结果结合腹部B超进行筛查,如有异常,进一步进行腹部CT、MRI检查。

6、胆囊癌: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胆囊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者;瓷化胆囊(胆囊壁钙化)或胆囊萎缩患者。肿瘤标志物血清CEA、CA19-9检测和肝胆B超检查是胆囊癌筛查的“金标准”。建议每6个月进行血清CEA、CA19-9和肝胆B超检查;一般人群45岁以上,建议每年进行血清CEA、CA19-9和肝胆B超检查。

7、食管癌:40岁以上,来自食管癌高发区者;有食管癌家族史或癌前病变者;吸烟、重度饮酒、喜食烫食者。普通内镜(食管镜)检查就是食管癌筛查的“金标准”。建议高危人群每2年1次普通内镜检查,内镜检查病理结果提示轻度异型增生,每年1次内镜检查。

8、胃癌:患有中重度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疾病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有胃癌家族史者。胃镜检查是胃癌筛查的“金标准”。建议45岁及以上,且符合胃癌高危因素之一的对象,应根据医师建议定期做胃镜检查。

9、宫颈癌:有多个性伴侣或性生活过早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者;免疫功能低下或有宫颈病变史者。子宫颈细胞学检查、高危型HPV与宫颈细胞学联合筛查是“金标准”。建议21~29岁采用子宫颈细胞学检查,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3年1次;30~65岁采用子宫颈细胞学检查,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3年1次;或者高危型HPV与宫颈细胞学联合筛查,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5年1次。

10、卵巢癌:携带BRCA1/BRCA2基因突变者;有卵巢癌、乳腺癌或其他相关肿瘤家族史者;未生育或晚生育的女性。血清CA125检查及经阴道超声检查是筛查“金标准”。不推荐对无症状、非高危女性进行卵巢癌筛查;推荐对尚未接受预防性输卵管-卵巢切除手术的高危女性进行定期筛查。

11、子宫内膜癌:50岁以上绝经后女性;长期雌激素暴露过多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初潮早或绝经晚);未生育或2型糖尿病患者。超声、子宫内膜活检等妇科检查是筛查“金标准”。对于高危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妇科检查。

12、前列腺癌:年龄>50岁男性;年龄>45岁且有前列腺癌家族史者;年龄>40岁且基线PSA>1微克/升者。血清PSA检测是前列腺癌筛查的“金标准”。建议对40岁以上、身体状况良好,且预期寿命在10年以上的男性开展基于PSA检测的前列腺癌筛查。

13、膀胱癌:长期吸烟者;有膀胱癌家族史或职业暴露史(如接触化工物质)者;饮水少、有染发或憋尿习惯者。尿常规检测、B超检查、尿液肿瘤标志物检测等是筛查“金标准”。建议一般风险人群70岁开始,每年1次尿常规检测;高危人群60岁开始,每年1次尿常规检查联合B超和尿液肿瘤标志物。

14、肾癌:年龄55岁以上,尤其是男性;吸烟者或肥胖人群;有肾癌家族史或慢性肾病患者。B超检查、尿常规检查是筛查“金标准”。对于35岁以上的人群,建议每年进行1次筛查;对于50~70岁这一肾癌高发年龄段的人群,更应定期进行筛查。

15、甲状腺癌:有头颈部放射线暴露史或家族史者;甲状腺结节>1厘米,且生长迅速者;甲状腺功能异常者。临床颈部检查、颈部超声检查是筛查的“金标准”。一般人群临床颈部体检20~29岁每2~3年1次,30岁以后每年1次;颈部超声检查30岁后每年1次。

16、口腔癌:长期吸烟、饮酒或嚼食槟榔者;有口腔黏膜病史或口腔卫生状况差者;长期维生素A缺乏者。临床口腔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活检等是筛查的“金标准”。一般人群临床口腔检查,每年2~4次;高危对象除临床口腔检查外,可增加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必要时活检以明确诊断。

17、鼻咽癌:EB病毒感染者;一级亲属中有鼻咽癌家族史者;长期居住在鼻咽癌高发地区(如华南地区)者。EBV相关抗体的检测、鼻咽镜检查、增强MRI检查等是筛查的“金标准”。对于高危人群,建议从30岁开始筛查。

18、淋巴瘤:有放射线照射史或慢性炎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或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B超检查、血常规、X线胸片或胸部CT是筛查的“金标准”。一般人群临床体检,每2~3年1次;高危人群临床体检,每年1次。

19、白血病:有白血病家族史或血液疾病患者;有苯或电离辐射接触史者;吸烟、酗酒或有肿瘤放化疗病史者。B超检查、血常规+外周血涂片分类等是筛查的“金标准”。高危人群临床体检,每年1次。

20、皮肤癌:长期暴露在紫外线或有毒化学物质中者;有皮肤癌家族史或慢性溃疡者;足底、掌心等易摩擦部位有痣者。临床皮肤检查、活检等是筛查的“金标准”。高危情况者由专业的医师进行皮肤检查,记录颜色、大小、形状或质地的变化,必要时进行活检。

当代人生活压力大,

作息不规律已成常态,

张晓玲的遭遇令人痛心,

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健康管理不能仅依赖“未见异常”这四个字。

面对狡猾的癌症,

我们更需要主动出击:

高危人群定期专项筛查

关注身体异常信号

选择可靠机构进行检查。

zhuǎn发提醒身边人:

防癌无小事,筛查要科学!

【侬好上海·田小鱼综合编辑】

侬好上海(ID:helloshanghai2013)原创编辑,转载请注明来源。新闻:@指尖新闻@人民网-人民日报,评论来源各路网友,如有冒犯,敬请联系。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田诗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