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流言榜|睡觉时开风扇会比空调更健康?夏天的流言一样“热热的”!

新民网   来源: 显示图片

出梅后的申城,瞬间进入炙烤模式。连带着新鲜出炉的科学流言榜,也是热辣滚烫。睡觉时开风扇会比空调更健康吗?夏天大量上市的苦瓜,是“天然胰岛素”吗?还有,遇上阴天没阳光,是不是就不用防晒了?

科普之路任重道远。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记者与编辑专业委员会、中国晚协科学编辑记者分会、上海科技传播学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的支持。这一期科学流言榜是总第136期

1.阴天没阳光,就不用防晒了?

流言:阴天没有阳光的情况下,就不用涂抹防晒霜了。

真相:紫外线是导致皮肤晒伤、老化和黑色素沉积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波长不同,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分为UVA、UVB和UVC。其中UVA波长最长,为320—400纳米,能量较低,95%以上能穿透大气层,可直达皮肤真皮层,导致皮肤老化、晒黑,且作用具有累积性。UVB波长中等,为290—320纳米,但能量较高,大部分会被臭氧层吸收,仅约10%能到达地面,是导致皮肤晒伤和色素沉着的主要原因。UVC波长最短,为100—290纳米,几乎完全被臭氧层吸收,无法到达地面。

即便在阴天,云层对紫外线的遮挡也有限,尤其是UVA仍可穿透云层,因此需要做好防晒。

2.苦瓜是“天然胰岛素”?

流言:常有人说“多吃苦瓜,效果胜过二甲双胍”,因为苦瓜是“天然胰岛素”,平时多吃能降血糖。

科学流言:苦瓜是“天然胰岛素”?

真相:苦瓜是典型的低GI(血糖生成指数)食物,是糖尿病人的友好食材。苦瓜提取物对血糖调节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现有临床证据尚不足以支持能对人体产生显著降糖效果。

更重要的是,虽然一些研究表明,苦瓜中含有的苦瓜苷和多肽,具有类似胰岛素的作用,但实验中用到的都是高浓度的提取物或苦瓜粉胶囊,而日常饮食中的苦瓜摄入量远达不到实验所用提取物的浓度,降糖效果微乎其微。不过,糖尿病患者可以将苦瓜作为一种饮食上的辅助手段。苦瓜中的膳食纤维、维生素C、矿物质钾、叶酸含量都很丰富,膳食纤维的含量为2.8克每100克,是黄瓜的近3倍。

单纯依靠吃某一种食材降血糖是不靠谱的,要在均衡饮食的基础上遵医嘱服药,没有所谓的“天然降糖食物”。

3.睡觉时开风扇比空调更健康?

流言:炎炎夏日,整晚开着空调睡觉可能会得“空调病”,所以夜里吹风扇睡觉比开空调更健康。

科学流言:睡觉时开风扇比空调更健康?

真相:大家常说的“空调病”是由于不当使用空调而造成的。当气温过高,特别是超过人体正常适应环境的时候,要及时果断开空调,尤其是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等更要及时开空调。

天气十分炎热时,风扇吹出来的是热风,可能会影响睡眠深度,降低睡眠质量。此外,风扇是通过空气流动加快,借助水分蒸发带走热量从而降低温度,可能导致体液的丢失。如果不能及时补水,血液黏稠度会升高,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会增加疾病加重的风险。

相比之下,开空调的房间里,温度和湿度都是可以调节控制的。专家建议,夏天白天将空调温度设置在26℃,晚上可以设置在28℃,既省电环保,体感也舒适。

开空调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睡觉时可以将空调设定为睡眠模式。睡眠模式会在睡眠期间逐步调高温度,既能避免睡眠时人体着凉感冒,又可节省电能。②开空调制冷时,最好把空调风向调为朝上。冷空气一般会向下走,热空气向上走,这样利用冷热空气自身的物理特性,会达到均匀舒适的室温。③有时碰到天气闷热难受,要善用空调的“除湿”功能。这个功能模式不仅可以让室内湿度降下来,还省电。④在空调的出风口前放盆水,避免人长时间待在空调屋里,口鼻、眼睛变得干涩、酸胀。⑤每天早晚开窗通风半小时以上,有助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补充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物质。

4.睡前多吃碳水就能快速入睡?

流言:很多人吃完米饭、面条等碳水化合物后,会出现犯困的现象,也就是“晕碳”,因此,睡前多吃点碳水食物有助于快速入睡。

真相:这样的说法有些片面,容易造成误导。碳水化合物对睡眠的影响是复杂的。

首先,碳水化合物通过对血糖的影响来影响睡眠,不同的碳水化合物会呈现出相反的结果。高升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如白面包、甜点和精制糖类食物,可能对睡眠产生负面影响。高糖类食物进入体内后,血糖水平会迅速上升,随后胰岛素的大量分泌会导致血糖迅速下降。这种血糖波动容易导致血糖水平不稳定,尤其是在夜间,可能会使人处于焦虑、饥饿的状态,从而影响睡眠的稳定性。研究表明,摄入高糖类食物后,深度睡眠的比例下降,夜间醒来的次数增加,这种情况尤其容易发生在已经存在代谢问题或糖尿病前期的人群中。

低血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如燕麦、全谷物和糙米,则可能对睡眠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类食物消化吸收较慢,能够帮助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夜间血糖稳定性对于优质睡眠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避免身体因低血糖或胰岛素过度波动而被唤醒,从而支持更长时间的深度睡眠。

其次,碳水化合物还可以通过促进褪黑素与血清素的合成来促进睡眠。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部分人在吃了面条、米饭后会出现“晕碳”昏睡,这本质上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但频繁的餐后嗜睡可能意味着我们饮食结构不合理,或者存在潜在的健康问题。长期高糖高脂饮食不仅会导致体重增加,还可能增加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我们还是应该适度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如果突然一段时间内出现“晕碳”的情况,也要考虑自己是不是最近压力过大或者太缺觉了。此时可以通过控制碳水摄入、调整进食顺序、饭后适当运动等方法来缓解不适。

5.尿液里有泡沫,就是肾不好?

流言:如果尿液里出现泡沫,说明肾脏有问题,应该尽快去医院检查。

真相: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泡沫尿是指排尿时尿液表面产生大量的白色泡沫现象,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情况。

生理性泡沫尿通常是由排尿过急、高蛋白饮食或晨起尿液浓缩等因素导致的,其特点是泡沫尿气泡大且在短时间内自行消散,这种情况属于正常现象,一般无需就诊;病理性泡沫尿则可能与肾脏疾病、尿路感染、糖尿病等因素有关,其特点是泡沫细密,长时间不消散,有时还可能伴有异味或其他不适症状,这种情况建议及时就诊。

总之,偶然发现尿液泡沫多不用过度担心。但若发现泡沫尿的频率增加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及时就医检查是最稳妥的选择。

6.酒精处理伤口越疼,消毒就越彻底?

流言:消毒伤口用酒精最好,而且伤口越疼,表明消毒越彻底。

科学流言:酒精处理伤口越疼,消毒就越彻底?

真相:当出现外伤时,很多人习惯用酒精消毒伤口,甚至认为“伤口越疼,消毒就越彻底”,其实这样做是错误的。

医用酒精确实是非常好的消毒剂,有效消毒浓度为75%,低了高了都会严重影响消毒效果。但是,医用酒精也是“敌我不分”的消毒液,不仅会杀灭伤口里的病原微生物,还会破坏伤口处的健康组织细胞,进而影响伤口愈合,甚至导致瘢痕形成。

医用酒精适用于无破损的皮肤消毒,比如手术前的术区消毒、日常生活中的手消毒等。对于伤口的消毒,建议选择不含酒精的医用碘伏消毒液,其优点是对创面刺激性小、杀菌效率高。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