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陀区长征镇四季幼儿园(香樟园)明亮的教室里,一场“家—校—医”联动的科普活动正火热开展。台上,来自上海市儿童医院的专家正在为家长们讲解3岁至6岁幼儿心理发展轨迹、分析常见的情绪行为问题。台下,近60位家长认真聆听,时不时用手机拍下PPT上的重点。
“孩子拿着风车在玩,不小心被台阶绊倒,您第一时间的举动是‘反应’还是‘回应’?”上海市儿童医院规划发展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医师田园的讲座以一个简单的生活场景开场,却直击家长痛点。“我们要先接纳孩子的感受,建立情感连接,而非直接说教。”田园解释说,条件反射式的批评或替代解决是“反应”,而温和询问、引导孩子思考后果才是有效“回应”,这如同镜子,帮孩子看清行为边界。现场家长纷纷点头,一位妈妈轻声对记者说:“原来我总在替他‘灭火’,反而让他学不会对自己负责。”
在与孩子沟通时,家长常陷入误区。例如要孩子勇敢,却没有具体行动指南。又如当孩子出现情绪时,急于讲道理或否定感受,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儿童前额叶发育尚未完善,难以理解抽象概念和即时控制行为,且其93%的信息接收依赖于语气、语调等非语言信号,而非7%的语言内容本身。”田园医师解释了其中缘由。
“专家讲的内容很接地气,都是我们带娃时会遇到的。”今年71岁的王老伯整整记了四页笔记,全是带娃的技巧。
来自上海市儿童医院的临床药师李嘉莉则将安全用药知识化为一个个具体案例。“有的家长曾凭‘感觉’给孩子减成人药量,认为‘多吃点好得快’。”她提高音量说:“发烧时交替使用不同退烧药,可能导致肝损伤!”让不少家长恍然大悟,后怕道:“总以为药量差不多就行,今天才知道孩子的肝肾功能根本经不起这种‘差不多’,更加明白了科学用药的重要性。”
药片难喂,能否碾碎混入牛奶;孩子入睡困难如何疏导……在“科学育儿小考场”互动环节,台上专家刚抛出的问题,台下家长们的手臂争相举起,在抢答中增长了育儿知识。
活动最后,市儿童医院的副主任药师刘红霞、胡文娟,主管药师李嘉莉和主管医师章春草现场开展了医疗咨询,为家长详细解答了家庭用药和科学育儿等常见问题。
据悉,本次科普活动由上海市健康科普专项计划支持,普陀区长征镇政府和四季幼儿园(香樟园)共同协办。儿童医院专家团队表示,将依托“儿科与精神卫生服务年”活动契机,持续深化“家校医”合作模式,将科学的育儿知识和健康理念送进更多社区和家庭,切实提升儿童健康服务的可及性,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