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璐今晚竞逐梅花奖:上海是我的福地,《四世同堂》要演一辈子!

新民网   来源: 显示图片

上海音歌剧院的后台,弥漫着一种既紧张又充满期待的氛围。今晚待大幕拉开,秦海璐将再次化身为话剧《四世同堂》中那个令人又爱又恨的大赤包,角逐中国戏剧的至高荣誉——梅花奖。对于秦海璐而言,上海不仅是她艺术生涯中重要的舞台,更是一片充满福泽的土地。

时光倒回15年前,当导演田沁鑫带着老舍先生那部厚重的《四世同堂》找到她时,秦海璐的眼中,燃起了一簇好奇又兴奋的火焰。那时的秦海璐,刚刚在香港舞台上挥洒完《红玫瑰与白玫瑰》的热烈与奔放。谁也没想到,这位骨子里带着一股倔强和韧劲的北方女子,竟会对那个50多岁刁钻跋扈、市侩精明的大赤包情有独钟。

在香港逼仄的街边大排档,麻辣的水煮牛肉翻滚着热气,也点燃了秦海璐心中想要挑战的渴望。“我能演大赤包吗?”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询问,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秦海璐与田沁鑫在下午的媒体见面会上

田沁鑫院长回忆起当时的惊讶,眼前的秦海璐,身形纤细,与原著中那个富态的“西太后”相去甚远。原本,她希望秦海璐演韵梅,“我觉得她有贤良淑德的一面”。然而,秦海璐眼中那份对艺术的追求和性格中的率真,如同盛夏的烈日般灼热,最终打动了她。“试试!”一句掷地有声的应允,开启了秦海璐与大赤包长达十五年的奇妙缘分。

为了更贴近角色,秦海璐可谓倾尽全力。她穿上厚重的棉袄,仿佛身负百斤。腿上绑着沙袋,每一步都沉重而真实,只为捕捉大赤包那份因肥胖而略显拖沓的步态。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为了塑造角色那副饱经风霜的烟酒嗓,她竟不惜损伤自己的声带,数度失声。这近乎“自残”式的付出,源于她对经典的敬畏,对角色的痴迷。“只有在哑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那种声音的来源,气息的走向。”她说得那样坦然,仿佛这只是一个演员理所应当的修行。

15年光阴,如同小羊圈胡同里的风,吹过每一条街巷,也浸润着秦海璐对大赤包的每一次演绎。从最初的懵懂,到30岁的初窥门径,再到40岁后的融会贯通,岁月的沉淀,让她对角色的理解愈发深刻。“每一段台词的断句、重音,甚至气息的长短,都在随着我的成长而变化。”她感叹,老舍先生笔下的文字,如同醇厚的酒,越品越有味道,而大赤包这个人物,也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排练场的故事,更是充满了戏剧性。当时为了说好地道的京腔,剧组请来了年近八旬的北京人艺老艺术家李滨。她一句一句地纠正年轻演员们的发音和语调,力求在舞台上还原最真实的京味儿。更有趣的是,为了让演员们更好地理解小羊圈胡同的生活气息,田沁鑫带着秦海璐等几位主演,一同前往老舍先生写《四世同堂》的小院,试图从空气中,从每一块砖瓦间,寻觅属于《四世同堂》的灵魂。

15年来,秦海璐与五位“冠晓荷”搭档过,这部作品去了70多个城市,每一次碰撞都如同一次全新的创作。她从同伴身上汲取灵感,不断丰富着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而与不同地域观众的交流,更让她体会到戏剧的魅力。“上海人有上海人的笑点,北京人有北京人的笑点。”这种因地域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奇妙互动,让她的表演更具生命力。

对于秦海璐而言,上海这座城市,更承载着她诸多美好的回忆。“上海应该算是我的福地。”她坦言,自己曾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担任评委,执导编剧的电影《拂乡心》也曾入围主竞赛单元,主演常枫还获得了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和静安现代戏剧节“壹戏剧大赏”都在这片土地见证着她的艺术成就。此次前来角逐梅花奖,她也怀揣着美好的期盼,希望能再次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眷顾。

秦海璐深爱着上海的艺术氛围,她认为这座城市有深厚的观众基础和极高的艺术品味,这正是上海能够迈向亚洲演艺之都的重要原因。她也期待着中国国家话剧院能够在即将开启的上海演出季中,将更多优秀的戏剧作品带到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与上海的观众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

为了此次角逐梅花奖,中国国家话剧院更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十几位已退休的老艺术家,为了这部他们倾注心血的《四世同堂》,为了秦海璐,再次回到剧组,帮忙打理舞美、音效、服装等各个环节。当秦海璐在后台看到那些熟悉又亲切的面孔时,所有的言语都显得苍白无力,唯有一次又一次的拥抱,才能表达她心中的感激。

“《四世同堂》是我在国家话剧院演的最长的戏,它就像我戏剧生命中的一部分。”秦海璐动情地说。她希望自己能一直演下去,即使有一天不再饰演大赤包,也希望能挑战四奶奶等其他角色,与这部戏相伴一生。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