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5月17日“世界高血压日”与5月18日“全国血管健康日”接踵而至,一场关于“生命之河”的保卫战悄然打响。前者由世界高血压联盟发起,今年以“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为主题,直指3亿中国高血压患者的防控痛点;后者则用“5.18”这个特殊数字——源于总胆固醇异常临界值5.18mmol/L,提醒人们警惕血管里的“隐形危机”。
两大健康日“相遇”,不仅是一串警示数字的叠加,更是对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深度拷问:我国每4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致死率超40%,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是无数条正在“生锈”“淤堵”的血管网络。今天,让我们从一例真实病例出发,揭开血管健康的“秘密”。
30岁小伙突发脑出血:血管崩溃的“多米诺效应”
近期,上海冬雷脑科医院收治了一个高血压脑出血(俗称“脑溢血”)的患者。
30岁的小林(化名)从未想过,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躺进ICU。身高1.75米的他体重高达230斤,常年与炸鸡可乐为伴,熬夜加班更是家常便饭。两年前体检时,他的血压已飙升至180mmHg,但他总以“年轻扛得住”为由拒绝规律服药。
直到最近的某个深夜,他在电脑前突然呕吐、口齿不清,右侧身体完全瘫痪,被家人紧急送医后确诊为“脑干出血”。经过后颅开颅、膜髓帆入路清除血肿和两周的ICU抢救,小林虽捡回一命,但右手至今无法握笔,站立仍需搀扶。
像小林这样的案例并非孤例。高血压脑出血起病急骤,发病时可能伴随剧烈头痛、偏瘫甚至昏迷。尽管现代医学能通过开颅手术、神经内镜等手段清除血肿,但脑干、基底节等关键功能区一旦受损,往往导致不可逆的后遗症。冬雷脑科脑脊液管理学术中心主任、神经修复学术中心主任檀书斌坦言,这类患者中约半数会遗留残疾,而小林还算“幸运”——更多患者在送医途中便因窒息或脑疝失去抢救机会。
血管如何一步步“无声崩塌”
高血压对血管的破坏,如同洪水对堤坝的反复冲刷。长期高压冲击下,血管壁承受的机械应力远超负荷,弹性纤维断裂、胶原增生,血管逐渐硬化“生锈”。
与此同时,高压血流像砂纸般磨损血管内皮,引发炎症因子释放和脂质沉积,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如同埋在血管里的“不定时炸弹”,一旦破裂,血栓可能瞬间堵塞脑动脉,引发脑梗;若血管壁不堪重负直接破裂,便是致命的脑出血。
更危险的是,高血压的伤害是全身性的。肾脏的小动脉玻璃样变可能导致肾衰竭,眼底微血管破裂会夺走视力,心脏冠状动脉硬化则埋下心梗隐患。研究显示,血压每升高20/10mmHg,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便翻倍。“像小林这样合并肥胖、高脂血症的患者,血管老化的速度相较于健康人群更快速。”檀书斌表示。
守护“生命之河”:改变认知从点滴做起
血管健康的核心,在于“防患于未然”。
“对于健康人群,低盐饮食是首要防线——每日摄盐量需控制在6克以内,约为一啤酒瓶盖的量,同时警惕挂面、酱料等‘隐形盐杀手’,日常饮食中可以将普通盐换成低钠盐。”上海冬雷脑科医院神经营养与代谢科主任付泽建告诉我们,在饮食方面还可以多吃富含Ω-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抑制炎症,深色蔬菜像生菜、紫甘蓝、苹果、香蕉这类富含钾的蔬菜水果和富含膳食纤维的各类粗粮,对管理血压也都有益。
此外,高血压患者则需建立“终身管理”意识。每日早晚静坐5分钟后测量血压并记录,服药者需定期复查靶器官功能。血压控制目标应稳定在140/90mmHg以下,中青年患者可进一步降至130/80mmHg。“需特别提醒的是,降压药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擅自停药会导致血压剧烈波动,反而加速血管损伤。”檀书斌强调。
另外,一些简单的生活改变能为血管“减龄”。每天30分钟快走可提升血管弹性,相当于给血管做“瑜伽”;23点前入睡能维持血压昼夜节律,避免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甚至一个简单的握力训练(每天捏压力球10分钟)也被证实能改善微循环。对于吸烟者,戒烟1年后冠心病风险便可降低50%;而长期酗酒者,即便将每日酒精量减半,也能显著降低房颤导致脑梗的风险。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