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的她,凭借“基于AI技术的全球太阳能与风能发电实现碳中和的优化方案”项目,入选第九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拟支持对象。她已发表6篇SCI论文,其中包括作为第一作者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代表性论文;获得“复旦大学学术之星”“青年博士生杰出人才奖学金”等荣誉;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并以第二完成人身份参与的项目入选2023年度“中国气象十大科技进展”。她就是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王怡静。
直博期间,受导师启发,王怡静以交叉学科视角开展二氧化碳排放研究,涉足大气物理、化学、经济学和计算机模拟等领域,先后承担“中国点源和非点源排放对人口迁移的响应”等课题。然而,接连的失败曾让她陷入自我怀疑。
与导师深入交流后,王怡静决定从国家发展现状和“碳中和”战略出发,转向清洁能源需求与规划研究。她从文献调研起步,逐步深入清洁能源设备安装、数据收集,并系统分析全球变暖背景下的能源系统、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及政策制定等因素。“起初我聚焦太阳能,后因能源间歇性特点转向风能,最终将两者结合研究。”
从零开始,王怡静在国家用电分布不均的背景下,构建高时空分辨率优化模型,为低成本、高效率的清洁能源转型提供方案。同时,她探索了太阳能与风能在全国不同区域的开发潜力及经济效用。
在“高分辨率的中国太阳能与风能发电时空布局评估研究”中,她首次从能源统筹角度提出我国2060年碳中和的最优路径:规划2767个大型光伏厂、1066个陆上风厂和11个海上风厂的空间点位、建设规模与时间表,配套特高压线路及储能设施,预计可满足2060年60%的电力需求,助力构建智慧能源系统。
王怡静坦言,科研低谷期常与自己较劲,“常工作至凌晨两三点,情绪崩溃大哭,次日继续攻关”。她在微博记录道:“中午还觉无望,晚间忽见光明。”这些微光时刻支撑她走过艰辛。
2024年9月入职复旦博士后岗位后,她的作息变为“常工作至午夜,次日九十点钟继续”。“这是向独立科研者的蜕变。”她说,“现在需多线并行,不再只需专注科研。”
她的研究正引发关注:《中国科学报》头版头条评价其成果“为区域发展提供新动能”;《MIT科技评论》称之为“中国碳中和最优转型方案”;COP28主席在阿联酋会议上认可其价值;基于研究的咨询报告经科技部推荐提交国务院办公厅。
“我想趁年轻多积累些。”谈及科研与规划,这位女孩谦逊而充满干劲。2025年,她将赴法国巴黎深造,并持续推进现有研究项目。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