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教育星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毕业就有职场即战力

新民网   来源: 显示图片

不久前,上海启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5所高校与企业对接,校企共同实施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推动培养主体由学校向校企双元转变、培养方式从以学科体系为主向以行业需求为主转变。乍一看,本科教育趋向于职业教育,要让大多数本科毕业生拥有“一技之长”。

其实,应对多年以来的“大学生就业难”,类似的做法早已推出。十多年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就与上海国企全面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也开始和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实践证明,当本科教育融入产业规划、企业需求,可以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中国的高校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应用型占绝大多数。202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连续4年超过1000万人。复旦大学人口学专家彭希哲教授曾透露,在00后这个年龄段,每年出生人口约为1600万——1700万人。这意味着什么?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工作不再仅是“白领”“公务员”,也不是“研究人员”,更多的是走向生产第一线、走向服务行业的第一线。

值得一提的是,与10年前相比,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已发生重大转变,拿着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开网店、开网约车、送快递、当服务员的已较为普遍。但问题是,随着产业升级,国家急需更多投身产业一线的劳动力。从这个意义上看,企业参与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当务之急。

新民晚报最新一期教育星球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近年来“就业率”“签约率”的数据在上海高校中领跑。该校就业中心负责人介绍,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有更多的学生愿意到一线生产线工作。并且,由于较早进入企业实习,更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当然,让本科生学得“一技之长”,如今还有观念上的限制。应用型本科高校不愿提及“职业本科”一词,要与“高职”“中职”划分开来。家长们也不愿意孩子报考“职业”类的本科。什么时候能够拉下这个“面子”,转变观念,应该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突破点。

【相关阅读】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李江:随产而动,构筑新质人才培养新场域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毛祥东:转变三大理念,凸显三大场景

上海电机学院王宏志:聚焦产业需求,擘画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