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深夜,美团通过官方公众号宣布将“于近期公布取消骑手超时扣款的具体方案”。
这一消息迅速引发社会热议。有人将其视为平台算法治理迈向人性化的里程碑,也有人担忧取消惩罚机制可能导致配送效率下降。尽管有叫好、有担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不仅是企业管理策略的调整,也是数字经济时代平台、劳动者与用户三者关系深层重构的有益尝试。
长期以来,外卖平台通过算法系统将配送时间压缩至“分钟级”,而“超时扣款”制度则是保障这一“效率神话”的核心工具。根据美团此前规则,骑手若未在系统规定时间内送达,将面临每单数元至数十元不等的罚款。这一机制表面上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实则暴露了平台治理的三大矛盾:
一是算法刚性与现实弹性的矛盾。骑手们普遍反映,超时往往源于电梯等待、高层配送、商户出餐延迟(“卡餐”)等不可控因素。例如,一名骑手在讨论中提到:“同一栋写字楼里,不同楼层取餐点分散,电梯高峰期排队半小时,系统却按直线距离计算时间”。这种算法与现实场景的割裂,将本应多方共担的风险转嫁为骑手的个体责任。
二是惩罚导向和激励缺失的矛盾。专家指出,扣款制度本质是“损失厌恶”心理的滥用,其副作用已远超管理效能。数据显示,试点取消扣款的华东地区中,新骑手超时率显著高于老骑手,暴露出新手成长期需要更多帮扶;而老骑手为规避罚款,往往通过逆行、闯红灯等危险行为“抢时间”,形成安全隐患与道德悖论。
三是用户体验和劳动者权益的矛盾。用户对“准时”的需求被平台异化为“无限加速”的竞争指标。但调研显示,并非所有用户都追求极致速度——部分用户更关注餐品完整度或配送沟通体验。当平台将用户体验简化为“准时率”,实则掩盖了服务质量的多元维度。
美团此次改革的核心,是将单一扣款机制转向“积分制+容错率+投诉联动”的复合体系。引入“超时单率容错阈值”,例如跑1000单允许3单超时,超时若未引发投诉则免责。这种动态评估既承认客观风险,又避免“一刀切”惩罚。同时,积分制通过准时奖励替代扣分惩罚,理论上可缓解骑手的心理压力。但争议在于,如何防止“为赚积分刻意接短途单”的投机行为?这提示规则设计需平衡激励效应与公平性。
美团成立“算法顾问委员会”的举措也值得关注。该委员会由法学、社会学等领域专家组成,并通过季度恳谈会吸纳骑手、商家与用户意见。在此次“取消扣款”讨论中,委员们提出“派单集中度优化”“高峰期运力补贴”等建议,推动平台从“黑箱决策”转向开放协商。这种治理模式若能制度化,或将重塑平台经济的权力结构。
新方案触及的责任再分配机制也值得深究。在商户端,“卡餐”被列为超时主因之一,未来或需建立商户出餐时效承诺机制;在用户端,骑手提议“超时前沟通免责”,这要求用户让渡部分“绝对准时权”,转而接受弹性服务;在平台端,需通过智能调度、路径优化等技术手段减少系统误差,而非仅依赖人力补救。
美团此次改革获得了多数舆论支持,但一些现实问题不容忽视。比如,试点数据显示,节假日与远距离订单超时率上升,部分用户体验受损。这揭示了一个根本矛盾:在劳动力成本攀升的背景下,平台若放弃惩罚机制,可能面临运力效率下降与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如何通过补贴调整、骑手培训(尤其针对新骑手)弥补制度弹性带来的效率损耗,将是长期挑战。
此外,积分制、容错率、投诉联动等规则叠加后,管理复杂度显著增加。例如,如何界定“超时未投诉”场景的真实性?若用户因骑手态度良好放弃投诉,系统是否自动豁免处罚?这些细节若缺乏清晰标准,可能引发新的纠纷。
法律界人士指出,现行劳动法规难以完全适配众包骑手的权益保障。取消扣款后,若骑手收入过度依赖积分奖励,可能变相加剧“多劳多得”下的过劳风险。平台需警惕从“粗暴惩罚”滑向“隐性剥削”的制度陷阱。
算法不应仅是效率工具,更应具备人文关怀的“感知能力”。取消超时扣款绝非简单的规则调整,而是一场关于效率、公平与尊严的平台治理革命。美团的此次改革,无疑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平台治理提供了重要借鉴,但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真正构建起多方共治、技术向善的生态系统。正如社会学者所言:“好的算法不是让人跑得更快,而是让系统跑得更有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