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伊始,白蛇的民间故事成为热门话题。笔者作为出版人立刻想到了过去岁月中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印制发行超千万张的新年画《白娘娘和许仙》,还有那位作者、著名的月份牌新年画大师金梅生先生。
金梅生(1902—1989),海派月份牌画艺——擦笔水彩技法的创始人之一。他自幼学画,1921年入商务印书馆,从制版工作做起。后入图画部专事绘图工作,前后共十年之久。正因为有这样一段宝贵的经历,使他在绘画原稿和印刷如何有效融合方面更有心得。他29岁便独立门户,从事月份牌绘画。金梅生最拿手的是对中国人心目中的美女的描绘。他的绘画作品敢于“红就大红,绿就大绿”,特别对女性人物面容俊美的把握和调控更是鲜有人出其右。他把月份牌画艺推向了高峰,成为民国时期月份牌画家的一代宗师。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大力支持新年画的创作和出版,金梅生和沪上26位月份牌画家先后被上海画片社(1958年并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聘为特邀作者,一起转向了新年画的创作。年画姓“年”,到了年节时分,广大人民群众习惯以贴年画祝福一年的吉祥和欢乐,新年画也迅速进入了中国大众的家庭。1955年,金梅生的一幅《菜绿瓜肥产量多》脱颖而出,首版30万张之后,年年再版,供不应求,总量数百万张,成为新年画农村题材的经典作品。由此,月份牌画法的新年画越来越火,市场销量明显超过其他画法的新年画。上海新年画1958年的销量占到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三。尽管如此,月份牌画艺在当时仍有很大争议,姓“资”、姓“封”的话题成为焦点,由此还产生一场影响全国美术界的大事件。1958年中国美协在北京专门举办了新年画观摩会和座谈会,各路人士各抒已见。曾在沪上工作过的叶浅予、张光宇、徐邦达等先生都为月份牌新年画发声,给予了肯定,最后在文化部周扬等人的表态后,该次大辩论才平稳落地。但是还是由于“出身”问题,全国美术评奖,月份牌画法的新年画无一入选。
金梅生一生为人严谨,言谈少语,生活节俭。动荡年月中受到冲击,生活无来源,只好变卖珍藏的青花瓷瓶。旧货店店员当看到先生手持的户口簿上“金梅生”三字,惊愕不已。金老一脸无奈,表示我已无法画画,生活要紧。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金梅生和上海一批老月份牌画家又迎来了艺术的春天,他们的新年画再次大放光彩。其中本文开头提及的金梅生《白娘娘和许仙》更是喜鹊登枝,榜上第一。该幅年画从1979年初版到1983年重印17次,共计1119万张,成为全国当时新年画最热手的作品。苏浙地区有些基层农村为了争购此年画,大家挤坏了新华书店的柜台,甚至个别地方还出台了土政策,要凭“结婚证”才能买新年画。
此时还有一件让金老先生宽慰的事,1984年在第三届全国年画评奖活动上,上海新年画13种得奖,金梅生1955年创作的《菜绿瓜肥产量多》获得一等奖,此时与先生创作该画的时间相隔逾三十载。金梅生在晚年能够得到这样的国家级荣誉,也是获得了对他艺术成就一个迟到的致敬吧。
新年画的大放光彩,也是海派文化的前贤们给全国人民拜年祝福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怀念着他们。